乳癌高危者 提早「拆彈」有利弊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10/16 07:30

分享:

分享:

周永昌醫生指出,除以手術預防外,美國藥監局亦批准屬賀爾蒙敏感型的高危婦女收經後,服用兩種乳癌藥作預防,一般可減少一半發病機會。(湯炳強攝)

科技進步,患癌風險都可通過基因檢測未卜先知,若本身是乳癌高危患者,是否應進行預防手術「拆彈」?

趁本月為國際關注乳癌月,癌轉譯研究組織(OOTR)執行總監周永昌醫生表示,家族性突變基因易使外國人發病:「像影星安祖蓮娜祖莉,外國人中有突變基因者,發病率達70%或以上,但華人攜帶者機率會降至35%。」

影星安祖蓮娜祖莉早年因發現有家族性突變基因,患乳癌及卵巢癌風險高於常人,故接受預防手術切除雙乳及卵巢,做法引起不少爭議。周永昌指出,攜突變基因BRCA1及BRCA2的外國人發病風險的確較高︰「根據歐美數據,猶太人尤易有此遺傳,一生人中乳癌發病率高達70%或以上;但去年北京大學發布研究指,攜突變基因的華人發病率約35%;無家族病史者更低至3.5%。」

他解釋,因未知病變部位,預防性手術必須切除雙乳,並可因應情況保留乳頭及重整乳房,手術成功率高,惟要注意乳頭底部若有乳腺組織殘留,日後仍有發病機會,但有研究指發病率會大減至3%至5%不等。他透露,本港亦有婦女接受預防手術,但並非主流:「大部分個案已年近50歲,曾生育並接近更年期,且有家族病史,因年紀大,感到保留乳房重要性較低,才會做手術。」

此外,攜突變基因者患卵巢癌風險亦較高,通常會選擇一併切除卵巢:「基因檢測技術已進入第二代,較普及和廉宜,故近年本港多了人接受檢測,判斷是否因血緣基因導致病變。」

進行預防手術有何利弊?周指出,若高危群體定期接受體檢,早期發病時已能對症下藥,治療風險會較低;惟因攜突變基因者,發病時多數罹患三陰性乳癌,因缺乏標靶受體及賀爾蒙受體,無法以標靶藥及賀爾蒙藥治療,只能以化療和電療輔助治療,不良反應會較多,對身體傷害較大。而在未發病前切除乳房,因身體機能仍正常,日後復原亦會較佳。

因預防手術多會一併切除乳房和卵巢,年輕患者尤要審慎考慮:「切除卵巢變相提早更年期,會有潮熱汗出、脾氣暴躁等副作用,長遠亦會增骨質疏鬆機會,故要接受醫生多重評估及討論後,才可下決定。」

【其他熱話】雙標靶療法減慢非小細胞腺狀肺癌惡化

【其他熱話】日本成功研發抗癌雞蛋 可治惡性皮膚癌和肝炎